论华夏民族观
- 趣味生活
- 2024-11-30
- 8
很多人认为,华夏的民族观念是近代的西方舶来品,中国古代是没有民族观念的。其实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辛亥革命时孙先生的口号“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其来源就是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北伐檄文》 。而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先生在《日知录》中写到:“国家兴亡,匹夫无责。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就明确了“亡国 ”和“亡天下”的区别 。
言归正传,中国古代的民族观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中国”“中华 ”“华夏”等概念就已经诞生。周人以衣冠之艳丽为“华” ,以礼仪之优雅为“夏 ”,就有了“华夏”之名。而“东夷”“西戎 ”“南蛮”“北狄”也派生出“中华 ”“中国”等词 。可见,早在周朝 ,华夏民族观就已经产生。
此外,虽然华夏民族观古已有之,但西方的拍他性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无法传播。那是因为 ,华夏民族认同从来都是以文化认同为基准,而非血统或宗教信仰等 。具体参考唐朝大文豪韩愈在《原道》中的一句话:“孔子著《春秋》曰: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这里说得是指,春秋时期 ,华夏诸侯国和四方诸夷混杂,无法区分。孔子遍说:“诸侯国用夷狄的礼俗就列入夷狄,用周礼也就是中国的礼俗 ,就列入中国的诸侯 。”最早这种方式只是用来区分东周诸侯国是华是夷的。而后来,四方诸夷入华夏,开始学习中华礼俗 ,融入中华大家庭,久而久之就被华夏同化。而以文化认同为基准的华夏民族观,也让汉民族融合了各方少数民族。
中华文化 ,尤其是其主体汉文化,特征就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各方诸夷入中原 ,必先习得汉文化,这也提现汉文明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很多人认为,华夏的民族观念是近代的西方舶来品,中国古代是没有民族观念的。其实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辛亥革命时孙先生的口号“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其来源就是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北伐檄文》。而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先生在《日知录》中写到:“国家兴亡,匹夫无责。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就明确了“亡国”和“亡天下 ”的区别。
言归正传,中国古代的民族观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中国 ”“中华”“华夏”等概念就已经诞生。周人以衣冠之艳丽为“华 ” ,以礼仪之优雅为“夏”,就有了“华夏”之名 。而“东夷 ”“西戎”“南蛮”“北狄”也派生出“中华 ”“中国”等词。可见,早在周朝 ,华夏民族观就已经产生。
此外,虽然华夏民族观古已有之,但西方的拍他性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无法传播 。那是因为 ,华夏民族认同从来都是以文化认同为基准,而非血统或宗教信仰等。具体参考唐朝大文豪韩愈在《原道》中的一句话:“孔子著《春秋》曰: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这里说得是指,春秋时期 ,华夏诸侯国和四方诸夷混杂,无法区分。孔子遍说:“诸侯国用夷狄的礼俗就列入夷狄,用周礼也就是中国的礼俗 ,就列入中国的诸侯 。 ”最早这种方式只是用来区分东周诸侯国是华是夷的。而后来,四方诸夷入华夏,开始学习中华礼俗 ,融入中华大家庭,久而久之就被华夏同化。而以文化认同为基准的华夏民族观,也让汉民族融合了各方少数民族 。
中华文化 ,尤其是其主体汉文化,特征就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各方诸夷入中原 ,必先习得汉文化,这也提现汉文明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本文由明日于2024-11-30发表在生活百科-红苹果乐园,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文章摘自:http://hpgly.com/post/28860.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