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正史】驳渤海小吏!关羽震华夏篇(一)
- 趣味生活
- 2024-12-04
- 5
渤海小吏的文章,是经不起推敲的 。他的文章或许有自媒体团队运营 ,推广做得好,但文章内容本身,我觉得很水。
水到不要紧 ,主要文中不合史实的地方太多,随心所欲的猜测充斥全篇,张冠李戴都是常态 ,实在不符合“历史科普 ”这四个字。
试找一期《关羽震华夏》的文章,对照原文,给诸君分析其行文习惯 。
渤海小吏:
曹操方出动了几乎所有帝国当时能调动过去的猛将 ,他们有:
曹仁荆州军兵团(进攻型天才,没看错进攻型的,南军总司令 ,之前生涯未逢一败)
于禁督七军(五子良将之首,曹魏最精锐泰山兵军团,之前生涯未逢一败);
满宠汝南方面军(汝南太守 ,袁绍猖獗时候坐镇反动派老家的狠人);
徐晃领十二营(五子良将);
庞德部(马超最勇猛部曲将);
以及吕常 、董衡、成何等等一大堆没咋露面的将军部曲。
还有最后梯队没来得及扑上去的张辽系合肥军团,豫州刺史军团,兖州刺史军团等等。
点评:
1、渤海小吏叙事喜欢宏观 ,爱用“军/兵团”“方面军”这种字眼,可惜大部分为虚构设想 。
举例来说,关羽 、曹仁这种一方之镇用“军团 ”“方面军”还算合理 ,满宠一个汝南太守用“方面军”就太过分了吧?
地方太守,所领郡县兵而已,本身就没几个人,小吏直接脑补出了“汝南方面军 ”这个不存在的单位。
同理 ,豫州刺史军团,兖州刺史军团,史所未闻 ,更别说出现在襄樊战场。兖、豫二州刺史被召从曹操亲征而已 。
2、更多想当然的“精锐兵团”漏洞百出。
于禁“五子良将之首”且算网民封的,所领“最精锐的泰山兵军团 ”,我也算读遍各类三国史 ,始终不知其所出。难道就因为泰山人于禁领军在泰山征战过,所领就是泰山兵了吗?
泰山兵为何是曹魏最精锐的部队?
不对,曹魏有“泰山兵军团”这个东西吗?
又或是邓艾领泰山兵 ,小吏推导于禁所领七军也是泰山兵?
现有史料中,曹魏的“七军”均记载驻荆州。小吏为何不将其纳入“荆州军兵团”,而要开辟一个不见史载的“泰山兵军团 ”?莫非认为于禁兖州人无法统荆州军?
荆州军队都是荆州人 ,这当然是错误的理解 。常驻荆州的就是荆州军,这才是实际。
3 、小吏说曹仁是“进攻型天才”,“之前生涯未逢一败”。话外音是说曹仁一到襄樊碰到关羽就吃瘪 。
曹仁进攻战绩确实可观,这点不论。
但是襄樊之战并不能算曹仁战败吧?如果小吏认为襄樊之战曹仁战败 ,那么南郡之战周瑜战退曹仁又做何理解?何况襄樊之战曹仁都没丢失襄樊二城,也没像南郡之战那样撤出,总之与前后矛盾。
4、为了显示曹魏军队“以多欺少 ”强行罗列 。
就比如吕常人家本来就是襄阳太守 ,驻守襄阳,何来的“出动”应付关羽?
徐晃的十二营,就算每营超编 ,也不过一万多人。
张辽的“合肥军团”,与前面的“方面军 ”同病。实际当时张辽的部队统属于夏侯惇,夏侯惇在曹操东征后留镇东线 ,统二十六军 。
按夏侯惇传,夏侯惇在孙权称藩后就移屯豫州界内,曹操声称南征 ,从洛阳进驻摩陂,摩陂也在豫州境内,夏侯惇和张辽还与曹操相见。夏侯惇、张辽之军,不过是应曹操之征召 ,并非直接驰援襄樊前线,量徐晃不可能指挥得了张辽之众。
曹操的主力部队终襄樊之战,止于豫州界 。张辽 、夏侯惇同样 ,之后夏侯惇等又移屯淮南备孙权。所谓的兖、豫二州刺史同理。
其实罗列州郡长官有些大惊小怪,曹休征东吴时领青、徐、兖 、豫、扬五州兵,何况曹操亲征。
这样一分析 ,就显得小吏第一句“曹操方出动了几乎所有帝国当时能调动过去的猛将”更可笑了 。
进入襄樊前线的,不过曹仁、于禁 、徐晃的部队,满宠不过参军事 ,其余庞德、董衡等部曲将军何足挂齿。
综上,小吏这一小段文字,为关羽“威震”铺垫 ,极言曹魏军队之精,将领之多,多用“最 ”“军团”“方面军”,给人以曹魏倾国对付关羽的假象。短短几行 ,就有这么多脱离史载的内容 。
实际“方面军 ”“军团”之谓,暴露其不懂曹魏军制。曹魏实际只分中军和州郡兵。中军是精锐主力,州郡兵是地方常备力量 ,中军又分内军和外军,内军拱卫京师,外军战时驰援前线 。
曹魏也根本没有那么多军团和方面军 ,按地方都督算,也不过东西南北四个大概的军团,豫州有时属东 ,有时属南。
如果有人喜欢看,我出一个系列。
,
渤海小吏的文章,是经不起推敲的 。他的文章或许有自媒体团队运营 ,推广做得好,但文章内容本身,我觉得很水。
水到不要紧,主要文中不合史实的地方太多 ,随心所欲的猜测充斥全篇,张冠李戴都是常态,实在不符合“历史科普”这四个字。
试找一期《关羽震华夏》的文章 ,对照原文,给诸君分析其行文习惯 。
渤海小吏:
曹操方出动了几乎所有帝国当时能调动过去的猛将,他们有:
曹仁荆州军兵团(进攻型天才 ,没看错进攻型的,南军总司令,之前生涯未逢一败)
于禁督七军(五子良将之首 ,曹魏最精锐泰山兵军团,之前生涯未逢一败);
满宠汝南方面军(汝南太守,袁绍猖獗时候坐镇反动派老家的狠人);
徐晃领十二营(五子良将);
庞德部(马超最勇猛部曲将);
以及吕常、董衡 、成何等等一大堆没咋露面的将军部曲。
还有最后梯队没来得及扑上去的张辽系合肥军团 ,豫州刺史军团,兖州刺史军团等等。
点评:
1、渤海小吏叙事喜欢宏观,爱用“军/兵团”“方面军 ”这种字眼,可惜大部分为虚构设想。
举例来说 ,关羽、曹仁这种一方之镇用“军团”“方面军”还算合理,满宠一个汝南太守用“方面军 ”就太过分了吧?
地方太守,所领郡县兵而已 ,本身就没几个人,小吏直接脑补出了“汝南方面军”这个不存在的单位 。
同理,豫州刺史军团 ,兖州刺史军团,史所未闻,更别说出现在襄樊战场。兖 、豫二州刺史被召从曹操亲征而已。
2、更多想当然的“精锐兵团”漏洞百出 。
于禁“五子良将之首 ”且算网民封的 ,所领“最精锐的泰山兵军团”,我也算读遍各类三国史,始终不知其所出。难道就因为泰山人于禁领军在泰山征战过 ,所领就是泰山兵了吗?
泰山兵为何是曹魏最精锐的部队?
不对,曹魏有“泰山兵军团”这个东西吗?
又或是邓艾领泰山兵,小吏推导于禁所领七军也是泰山兵?
现有史料中,曹魏的“七军 ”均记载驻荆州。小吏为何不将其纳入“荆州军兵团” ,而要开辟一个不见史载的“泰山兵军团”?莫非认为于禁兖州人无法统荆州军?
荆州军队都是荆州人,这当然是错误的理解 。常驻荆州的就是荆州军,这才是实际。
3、小吏说曹仁是“进攻型天才 ” ,“之前生涯未逢一败”。话外音是说曹仁一到襄樊碰到关羽就吃瘪 。
曹仁进攻战绩确实可观,这点不论。
但是襄樊之战并不能算曹仁战败吧?如果小吏认为襄樊之战曹仁战败,那么南郡之战周瑜战退曹仁又做何理解?何况襄樊之战曹仁都没丢失襄樊二城 ,也没像南郡之战那样撤出,总之与前后矛盾。
4 、为了显示曹魏军队“以多欺少”强行罗列 。
就比如吕常人家本来就是襄阳太守,驻守襄阳 ,何来的“出动”应付关羽?
徐晃的十二营,就算每营超编,也不过一万多人。
张辽的“合肥军团 ” ,与前面的“方面军”同病。实际当时张辽的部队统属于夏侯惇,夏侯惇在曹操东征后留镇东线,统二十六军。
按夏侯惇传,夏侯惇在孙权称藩后就移屯豫州界内 ,曹操声称南征,从洛阳进驻摩陂,摩陂也在豫州境内 ,夏侯惇和张辽还与曹操相见 。夏侯惇、张辽之军,不过是应曹操之征召,并非直接驰援襄樊前线 ,量徐晃不可能指挥得了张辽之众。
曹操的主力部队终襄樊之战,止于豫州界。张辽、夏侯惇同样,之后夏侯惇等又移屯淮南备孙权 。所谓的兖、豫二州刺史同理。
其实罗列州郡长官有些大惊小怪 ,曹休征东吴时领青 、徐、兖、豫 、扬五州兵,何况曹操亲征。
这样一分析,就显得小吏第一句“曹操方出动了几乎所有帝国当时能调动过去的猛将”更可笑了 。
进入襄樊前线的 ,不过曹仁、于禁、徐晃的部队,满宠不过参军事,其余庞德 、董衡等部曲将军何足挂齿。
综上,小吏这一小段文字 ,为关羽“威震 ”铺垫,极言曹魏军队之精,将领之多 ,多用“最”“军团”“方面军 ”,给人以曹魏倾国对付关羽的假象。短短几行,就有这么多脱离史载的内容 。
实际“方面军”“军团”之谓 ,暴露其不懂曹魏军制。曹魏实际只分中军和州郡兵。中军是精锐主力,州郡兵是地方常备力量,中军又分内军和外军 ,内军拱卫京师,外军战时驰援前线 。
曹魏也根本没有那么多军团和方面军,按地方都督算 ,也不过东西南北四个大概的军团,豫州有时属东,有时属南。
如果有人喜欢看,我出一个系列。
,战役一场没输 ,地盘一寸没涨,那帮人的一贯套路啦。大内义兴,杨文理都是这个路子 。炎帝更是推陈出新。,今天绝北道阻断曹仁补给,打死李通。明天打光乐进部曲 ,让乐进被调到东线给张辽当副手 。后天又灭居巢二十六军,李典离奇死亡。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简中互联网发展 ,关羽的战绩只会越变越多。
本文由明日于2024-12-04发表在生活百科-红苹果乐园,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文章摘自:http://hpgly.com/post/68959.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