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品味生活 > 正文

对电影《好东西》的影评 6/10

从成片效果来看,《好东西》讲的是“一个上小学的小女孩从不愿意做鼓掌的观众到愿意做鼓掌的观众”的故事 ,又或者是“从只能在台下鼓掌的内向小孩儿变成勇敢登台的鼓手”的故事。我想,这不是导演想表达的本意,显然导演主要想讲的人物是单亲妈妈王铁梅 ,然而,因为导演的功力不够以及对单亲妈妈这一群体的了解不够,导致主角王铁梅的故事变得非常平庸、乏力、无从可讲 ,如果硬要总结的话,可以是“单亲妈妈王铁梅刚入职做总编辑时,她写的是别人的故事 ,但是反响平平,最后她写了自己的故事,从而文章成了爆款 ” ,也可以是“女儿一开始不理解妈妈 ,到最后开始理解妈妈” 。以上两个梗概导演并没有把其讲清楚,影片最多的内容不是讲工作,也不是讲母女感情 ,而是男女之间的让我略感恶心的爱情。导演对故事重点的把控需大力加强。

影片的摄影 、灯光、布景、服化道等是随意的 、廉价的、简单的、生活化的,给我一种不愿意在视觉画面下功夫的感觉,尤其是生活场景里的那些杂物 ,又多又乱,群演的穿着 、走位特别混乱,甚至还有看镜头的 ,导演可能觉得这样贴近生活,但实则是懒惰的表现 。有意布置的光影和需要精确调度的高难度镜头基本没有,大多数都是类似于自然光的灯光和平淡无奇的镜头。美感诞生于变化之中 ,一张白纸、一堵白墙、一副白脸是没有美感的,这部电影从任何方面来看都缺乏变化,缺乏美感。

导演在拍男女之事外 ,还小小地涉及了一下校园霸凌:小女孩茉莉正要被一个小胖男欺负时 ,结果因为听说她俩是老乡,小胖男就停止了霸凌 。一个严肃的校园霸凌被导演用喜剧的方式跳过了,如果能继续讲下去也未尝不可 ,至少表现了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被人欺负。导演想用一个外国小男孩喜欢针对茉莉来体现男女对立无处不在,但是那种情节设置在我看来更像是校园霸凌而不是男女对立,校园霸凌是不分男女的 ,这样写偏题了。小女孩要成为班干部时,遭到了外国小男孩的举报,说她爱迟到 ,品德配不上做班干部,老师的言语似乎想说这种举报是错误,我觉得小男孩的举报没有问题 ,完全正确 。如果把小男孩反对的理由换成:她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有缺陷,我们不能让性格有缺陷的人成为班干部。这样是否更好更贴合主题?

《好东西》的优点看点与导演的上一部作品《爱情神话》一样 ,是轻喜剧。不过区别是 ,《爱情神话》的喜剧点较多,从头贯穿至尾,而《好东西》的喜剧点较少 ,少有的几处喜剧情节还是不错的,有徐峥存不存在的原因,也有导演过于想表达价值观的原因 。导演现阶段还不会刻画人物的情绪 ,人物的喜怒哀乐流于表面,也不是演员的演技不好,而是前期没有铺垫以及人物动机无法理解 。比如年轻女孩小叶与渣男的那条线 ,我实在无法理解年轻貌美的女孩在得知对方是渣男后仍然与他不离不弃的行为,甚至最后渣男好像也没有得到惩罚,仿佛一切没有发生一样。主角单亲妈妈王铁梅的一些动机也是难以理解的 ,比如她的女儿因为没有去过法国而在作文里写去法国的旅游历经,这导致王铁梅勃然大怒,她认为写作文不能瞎编 ,应该实事求是。我心想 ,写作文瞎编怎么了?至于吗?谁写文章没有半句假话?好的文章就是假中有真,真中有假,只要在细节里把真实度拉满 ,通过查阅资料把法国的街道和人文风情写实,那就是好作文 。胡乱发怒不会让人同情,只会让人厌恶。

最后的重点当然是男女对立这个话题了 ,当这个话题在网上兴起的时候,我也会时不时地关注一下,但基本上会因为自己的懒惰而没有深度思考。简单说一下吧 ,印象中我们的男女对立起源于杨笠脱口秀,我是脱口秀的忠实粉丝,同时也是邵艺辉的粉丝 ,邵导的声音非常甜美动听,我听过她的很多采访和播客,但这并不妨碍我给《好东西》打差评 。当初杨笠说出那一套“男人普通且自信”脱口秀的时候 ,我只有开怀大笑 ,并没有感到被冒犯,只有看了评论才得知,有的人接受不来 ,甚至后来她又说“男人都是XX ”的时候,我同样只有开怀大笑,并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 ,直至后来她的代言被投诉下架,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怎么同一套脱口秀,我能欣然接受 ,而有的人接受不了呢,或许是因为我也是搞艺术的,理解冒犯是基本 ,也或者是因为现实中女孩子对我都挺好的。这就是问题的根本,观众因为身份和经历的不同,导致每个人所能接受的敏感点不同 ,这玩意儿就跟高考一样 ,有人笑就一定有人哭,创作者没办法躲开全部雨点 。那么,男女对立在我们这该不该搞?我觉得 ,至少现阶段,应该搞,中国之所以是中国 ,因为她不是印度,不是中东,给女性更多的理解和机会 ,亦是兴国之道。虽然《好东西》从电影基本功层面来看是完全不及格的,但是理性的女权主义应该存在,就给她一个及格分吧。

, 爱自由的小邢 ( 1 级) 楼主 2024-11-27 16:40:11 发布于 上海 对电影《好东西》的影评 6/10 爱自由的小邢 发表在影视区 https://bbs.hupu.com/ent

从成片效果来看 ,《好东西》讲的是“一个上小学的小女孩从不愿意做鼓掌的观众到愿意做鼓掌的观众”的故事,又或者是“从只能在台下鼓掌的内向小孩儿变成勇敢登台的鼓手”的故事 。我想,这不是导演想表达的本意 ,显然导演主要想讲的人物是单亲妈妈王铁梅 ,然而,因为导演的功力不够以及对单亲妈妈这一群体的了解不够,导致主角王铁梅的故事变得非常平庸 、乏力、无从可讲 ,如果硬要总结的话,可以是“单亲妈妈王铁梅刚入职做总编辑时,她写的是别人的故事 ,但是反响平平,最后她写了自己的故事,从而文章成了爆款 ” ,也可以是“女儿一开始不理解妈妈,到最后开始理解妈妈”。以上两个梗概导演并没有把其讲清楚,影片最多的内容不是讲工作 ,也不是讲母女感情,而是男女之间的让我略感恶心的爱情。导演对故事重点的把控需大力加强 。

影片的摄影、灯光 、布景 、服化道等是随意的、廉价的、简单的 、生活化的,给我一种不愿意在视觉画面下功夫的感觉 ,尤其是生活场景里的那些杂物 ,又多又乱,群演的穿着、走位特别混乱,甚至还有看镜头的 ,导演可能觉得这样贴近生活,但实则是懒惰的表现 。有意布置的光影和需要精确调度的高难度镜头基本没有,大多数都是类似于自然光的灯光和平淡无奇的镜头。美感诞生于变化之中 ,一张白纸、一堵白墙 、一副白脸是没有美感的,这部电影从任何方面来看都缺乏变化,缺乏美感。

导演在拍男女之事外 ,还小小地涉及了一下校园霸凌:小女孩茉莉正要被一个小胖男欺负时,结果因为听说她俩是老乡,小胖男就停止了霸凌 。一个严肃的校园霸凌被导演用喜剧的方式跳过了 ,如果能继续讲下去也未尝不可,至少表现了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被人欺负。导演想用一个外国小男孩喜欢针对茉莉来体现男女对立无处不在,但是那种情节设置在我看来更像是校园霸凌而不是男女对立 ,校园霸凌是不分男女的 ,这样写偏题了。小女孩要成为班干部时,遭到了外国小男孩的举报,说她爱迟到 ,品德配不上做班干部,老师的言语似乎想说这种举报是错误,我觉得小男孩的举报没有问题 ,完全正确 。如果把小男孩反对的理由换成:她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有缺陷,我们不能让性格有缺陷的人成为班干部。这样是否更好更贴合主题?

《好东西》的优点看点与导演的上一部作品《爱情神话》一样 ,是轻喜剧。不过区别是,《爱情神话》的喜剧点较多,从头贯穿至尾 ,而《好东西》的喜剧点较少,少有的几处喜剧情节还是不错的,有徐峥存不存在的原因 ,也有导演过于想表达价值观的原因 。导演现阶段还不会刻画人物的情绪 ,人物的喜怒哀乐流于表面,也不是演员的演技不好,而是前期没有铺垫以及人物动机无法理解。比如年轻女孩小叶与渣男的那条线 ,我实在无法理解年轻貌美的女孩在得知对方是渣男后仍然与他不离不弃的行为,甚至最后渣男好像也没有得到惩罚,仿佛一切没有发生一样。主角单亲妈妈王铁梅的一些动机也是难以理解的 ,比如她的女儿因为没有去过法国而在作文里写去法国的旅游历经,这导致王铁梅勃然大怒,她认为写作文不能瞎编 ,应该实事求是 。我心想,写作文瞎编怎么了?至于吗?谁写文章没有半句假话?好的文章就是假中有真,真中有假 ,只要在细节里把真实度拉满,通过查阅资料把法国的街道和人文风情写实,那就是好作文。胡乱发怒不会让人同情 ,只会让人厌恶。

最后的重点当然是男女对立这个话题了 ,当这个话题在网上兴起的时候,我也会时不时地关注一下,但基本上会因为自己的懒惰而没有深度思考 。简单说一下吧 ,印象中我们的男女对立起源于杨笠脱口秀,我是脱口秀的忠实粉丝,同时也是邵艺辉的粉丝 ,邵导的声音非常甜美动听,我听过她的很多采访和播客,但这并不妨碍我给《好东西》打差评 。当初杨笠说出那一套“男人普通且自信”脱口秀的时候 ,我只有开怀大笑,并没有感到被冒犯,只有看了评论才得知 ,有的人接受不来,甚至后来她又说“男人都是XX ”的时候,我同样只有开怀大笑 ,并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 ,直至后来她的代言被投诉下架,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怎么同一套脱口秀,我能欣然接受 ,而有的人接受不了呢,或许是因为我也是搞艺术的,理解冒犯是基本 ,也或者是因为现实中女孩子对我都挺好的。这就是问题的根本,观众因为身份和经历的不同,导致每个人所能接受的敏感点不同 ,这玩意儿就跟高考一样,有人笑就一定有人哭,创作者没办法躲开全部雨点 。那么 ,男女对立在我们这该不该搞?我觉得,至少现阶段,应该搞 ,中国之所以是中国 ,因为她不是印度,不是中东,给女性更多的理解和机会 ,亦是兴国之道。虽然《好东西》从电影基本功层面来看是完全不及格的,但是理性的女权主义应该存在,就给她一个及格分吧。

从成片效果来看 ,《好东西》讲的是“一个上小学的小女孩从不愿意做鼓掌的观众到愿意做鼓掌的观众”的故事,又或者是“从只能在台下鼓掌的内向小孩儿变成勇敢登台的鼓手”的故事 。我想,这不是导演想表达的本意 ,显然导演主要想讲的人物是单亲妈妈王铁梅,然而,因为导演的功力不够以及对单亲妈妈这一群体的了解不够 ,导致主角王铁梅的故事变得非常平庸、乏力、无从可讲,如果硬要总结的话,可以是“单亲妈妈王铁梅刚入职做总编辑时 ,她写的是别人的故事 ,但是反响平平,最后她写了自己的故事,从而文章成了爆款 ” ,也可以是“女儿一开始不理解妈妈,到最后开始理解妈妈 ”。以上两个梗概导演并没有把其讲清楚,影片最多的内容不是讲工作 ,也不是讲母女感情,而是男女之间的让我略感恶心的爱情。导演对故事重点的把控需大力加强 。

影片的摄影 、灯光、布景、服化道等是随意的 、廉价的、简单的、生活化的,给我一种不愿意在视觉画面下功夫的感觉 ,尤其是生活场景里的那些杂物,又多又乱,群演的穿着 、走位特别混乱 ,甚至还有看镜头的,导演可能觉得这样贴近生活,但实则是懒惰的表现。有意布置的光影和需要精确调度的高难度镜头基本没有 ,大多数都是类似于自然光的灯光和平淡无奇的镜头。美感诞生于变化之中 ,一张白纸 、一堵白墙、一副白脸是没有美感的,这部电影从任何方面来看都缺乏变化,缺乏美感 。

导演在拍男女之事外 ,还小小地涉及了一下校园霸凌:小女孩茉莉正要被一个小胖男欺负时,结果因为听说她俩是老乡,小胖男就停止了霸凌。一个严肃的校园霸凌被导演用喜剧的方式跳过了 ,如果能继续讲下去也未尝不可,至少表现了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被人欺负。导演想用一个外国小男孩喜欢针对茉莉来体现男女对立无处不在,但是那种情节设置在我看来更像是校园霸凌而不是男女对立 ,校园霸凌是不分男女的,这样写偏题了 。小女孩要成为班干部时,遭到了外国小男孩的举报 ,说她爱迟到,品德配不上做班干部,老师的言语似乎想说这种举报是错误 ,我觉得小男孩的举报没有问题 ,完全正确 。如果把小男孩反对的理由换成:她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有缺陷,我们不能让性格有缺陷的人成为班干部。这样是否更好更贴合主题?

《好东西》的优点看点与导演的上一部作品《爱情神话》一样 ,是轻喜剧。不过区别是,《爱情神话》的喜剧点较多,从头贯穿至尾 ,而《好东西》的喜剧点较少,少有的几处喜剧情节还是不错的,有徐峥存不存在的原因 ,也有导演过于想表达价值观的原因 。导演现阶段还不会刻画人物的情绪,人物的喜怒哀乐流于表面,也不是演员的演技不好 ,而是前期没有铺垫以及人物动机无法理解。比如年轻女孩小叶与渣男的那条线,我实在无法理解年轻貌美的女孩在得知对方是渣男后仍然与他不离不弃的行为,甚至最后渣男好像也没有得到惩罚 ,仿佛一切没有发生一样。主角单亲妈妈王铁梅的一些动机也是难以理解的 ,比如她的女儿因为没有去过法国而在作文里写去法国的旅游历经,这导致王铁梅勃然大怒,她认为写作文不能瞎编 ,应该实事求是 。我心想,写作文瞎编怎么了?至于吗?谁写文章没有半句假话?好的文章就是假中有真,真中有假 ,只要在细节里把真实度拉满,通过查阅资料把法国的街道和人文风情写实,那就是好作文。胡乱发怒不会让人同情 ,只会让人厌恶。

最后的重点当然是男女对立这个话题了,当这个话题在网上兴起的时候,我也会时不时地关注一下 ,但基本上会因为自己的懒惰而没有深度思考 。简单说一下吧,印象中我们的男女对立起源于杨笠脱口秀,我是脱口秀的忠实粉丝 ,同时也是邵艺辉的粉丝 ,邵导的声音非常甜美动听,我听过她的很多采访和播客,但这并不妨碍我给《好东西》打差评。当初杨笠说出那一套“男人普通且自信”脱口秀的时候 ,我只有开怀大笑,并没有感到被冒犯,只有看了评论才得知 ,有的人接受不来,甚至后来她又说“男人都是XX”的时候,我同样只有开怀大笑 ,并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直至后来她的代言被投诉下架,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怎么同一套脱口秀 ,我能欣然接受,而有的人接受不了呢,或许是因为我也是搞艺术的 ,理解冒犯是基本 ,也或者是因为现实中女孩子对我都挺好的 。这就是问题的根本,观众因为身份和经历的不同,导致每个人所能接受的敏感点不同 ,这玩意儿就跟高考一样,有人笑就一定有人哭,创作者没办法躲开全部雨点。那么 ,男女对立在我们这该不该搞?我觉得,至少现阶段,应该搞 ,中国之所以是中国,因为她不是印度,不是中东 ,给女性更多的理解和机会,亦是兴国之道。虽然《好东西》从电影基本功层面来看是完全不及格的,但是理性的女权主义应该存在 ,就给她一个及格分吧 。

推荐 评论 收藏 分享

QQ

QQ空间

微博

复制

微信扫一扫分享

举报 只看楼主

你可能想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