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馆藏文物腐蚀率竟超五成?业内人士称说法太夸张
- 科技数码
- 2024-11-30
- 10
国内馆藏文物腐蚀率竟超五成?那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看到二千年前的古董吗?家里的宝贝还敢捐给博物馆吗?近日,有媒体报道称 ,全国文博机构馆藏文物中有50 66%的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 。对此,有业内资深人, , , 有媒体报道称:全国馆藏文物腐蚀率超50%,而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经费仅占博物馆业务经费的5% ,一时间引发各界热议。情况真的有这么严重吗?, “没有问题的文物未曾见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物修复专业人士告诉记者,他接触过的文物几乎都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五成这个数据谁也说不准 ,说不定实际情况比五成更多,但原因并不一定完全来自文博系统,比如相当一部分文物出土时由于历史、地质原因 ,本身就存在部分腐蚀和病害等 。 ”广东省博物馆某文物修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则表示,文物同其他自然界中存在的物体一样,都会有一个从诞生走向衰亡的过程。因为组成文物的物质各不相同,因此其病理病害也具有各自的特点。“按照其主要元素的化学性质可将文物分为无机质文物和有机质文物 。无机质文物中的玉 、石器及瓷器等 ,这类文物相对化学性质稳定,在一般环境中可以有较长的保存年限。对其最主要的病害类型是自然风化,出水、出土前盐分及其他化学物质的浸入损害等。无机质文物中的金属类文物比较稳定的是金银类贵金属文物 ,主要病害是表面变色(氧化膜);而青铜器等锈蚀粉化是最大问题;锡器更是会在低温时发生‘锡疫’,变成一堆粉末 。”, 有机质文物包括纸张类、丝织品类 、象牙牛角类、漆木器类等。相对于无机质文物,有机质文物脆弱得多。“古人有云:纸寿千年(植物纤维) ,绢寿八百(动物胶质蛋白)。可见当时的人就已经注意到随着时间的流逝,事物必将消亡 。但实际上现在保存的纸、绢类文物已经超过了古人界定的极限,这除了人们的精心收藏外 ,历代的文物保护技术也功不可没。这些物质大多来自动物 、植物,腐烂、氧化、虫蛀 、霉变、光老化等病害类型是阻碍其长久保存的主要危害。”该专家说,像近现代的科技产物 ,如唱机胶片、照片、底片等,也容易受到来自自然界中的光 、电、磁以及温度、湿度等因素的严重影响 。, 上述是来自自然界的危害,除此之外还有人为的损害。直接的人为损害有跌落打烂,使用中的磨损 、撕裂 ,食物、饮品污损,错误的修复、保护(如用透明胶粘连破损文物)等;间接的人为损害有空气的污染(尤其是二氧化硫污染,会导致酸雨) 、灯光的照射、空调的不当使用(频繁的开关空调 ,导致室内温度、湿度变化过大)以及不适宜的收藏环境(如书画挂在冷墙上,易反水长霉)等。
本文由明日于2024-11-30发表在生活百科-红苹果乐园,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文章摘自:http://hpgly.com/post/35852.html
上一篇
非编码DNA能产生新基因
下一篇
水牛基因组被成功解码
发表评论